前言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是一種惡性程度比較高的腫瘤,多發(fā)生千中老年人,發(fā)達國家發(fā)病率高于發(fā)展中國家。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近年來胰腺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并且有年輕化的傾向。胰腺有內分泌和外分泌兩種功能,也就有內分泌和外分泌兩種細胞。這兩種細胞都會發(fā)生癌變,來源于內分泌細胞的癌稱神經(jīng)內分泌癌,比較少見,多數(shù)情況下惡性程度比較低,病程比較長,治療方式與常見的胰腺癌也有所不同。來自外分泌細胞的癌,就是常說的胰腺癌。常見的胰腺癌動物模型是地鼠胰腺癌原位模型。
部分造模方法
使用動物:地鼠
【造模機制】: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高、預后極差的腫瘤。胰腺癌發(fā)病隱匿,很難早期診斷,并且易發(fā)生肝臟轉移、腹膜播散或者局部復發(fā)以及對化療藥物不敏感等特性。以前的胰腺癌模型多是采用裸鼠建模,但在腫瘤研究方面,由于裸鼠沒有正常的免疫系統(tǒng),缺乏胸腺,不具備T細胞免疫,故對異種移植不產(chǎn)生排斥反應,由于缺乏免疫功能,使得裸鼠胰腺癌發(fā)病機制與人不同,而地鼠在形態(tài)學及免疫學等方面與人較為相似。其主要表現(xiàn)的特點是潛伏期短、生長迅速、轉移早且轉移率高,同時還保持了胰腺癌的生理和解剖特性。因此,地鼠胰腺癌原位移植模型是體內研究人胰腺癌的理想模型。
【造模方法】:
建立地鼠胰腺癌細胞株 用甲硝二胺誘導地鼠胰腺導管癌,腫瘤組織用剪刀剪成1mm3腫瘤塊,并用套針植入地鼠肩胛區(qū)皮下,6~8周后處死動物,切除腫瘤后反復傳代種植,第8次種植后切除腫瘤組織,用0.5g/L的胰蛋白酶消化,37℃下EDTA處理10分鐘,1000r/min離心10分鐘,收集細胞,于含10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并加100U/L青霉素和鏈霉素、100mg/L卡那霉素以及100mg/L兩性霉素B,反復傳代,建立細胞株。
地鼠胰腺癌原位移植模型建立 地鼠胰腺癌細胞株于DMEM培養(yǎng)液中穩(wěn)定傳代5~6代,觀察細胞增殖旺盛時終止培養(yǎng),用無血清DMEM培養(yǎng)液制備細胞懸液,調整細胞密度至1×1010/L,以60mg/kg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取腹部正中切口,牽出胰腺,于脾門較寬大處胰腺背膜下注射1×1010/L地鼠胰腺癌細胞懸液后常規(guī)關腹。
【模型特點】:
地鼠胰腺癌模型的特點是潛伏期短、生長迅速、轉移早且轉移率高,同時還保持了胰腺癌的生理和解剖特性。其病理學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移植瘤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凹凸不平,外觀呈粉紅色,切面呈灰白色,部分中心有壞死,腫瘤組織質地較脆。鏡檢下見腫瘤細胞呈多角形或不規(guī) 則形,胞質淡染,胞核大而圓,異型性明顯,腫瘤細胞結節(jié)狀生長,排列成實體巢形,內有小的血竇,與人的低分化胰腺癌基本一致。
地鼠胰腺癌細胞株必須在體外傳代穩(wěn)定后,才可用于接種地鼠,同時接種前細胞必須處于對數(shù)生長期。
【模型評估和應用】:
地鼠胰腺癌細胞株比人類的腫瘤細胞具有更強增殖能力且轉移率高。胰腺癌細胞株皮下移植模型、脾內注射肝轉移模型和外科胰腺原位移植模型均為常見的胰腺癌造模方法,但脾內注射肝轉移模型的肝臟轉移侵襲力較強。
目前已有大量的胰腺癌動物模型,但大都是裸鼠模型,由于裸鼠是免疫缺陷動物,其發(fā)病機制也和人不同,所以,利用地鼠建立胰腺癌動物原位模型是研究胰腺癌生物特性及對胰腺癌藥物篩選的有效工具。
參考文獻:
1.王浩華,呂毅,仵正,等.血管抑素對倉鼠胰腺癌肝臟轉移瘤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肝膽外科雜志,2004, 12(5):373-375
2.劉德純,黨誠學,白紀綱,等. 硫酸昆布多糖在倉鼠胰腺癌肝轉移模型中抑制作用的研究.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4, 10 (12):831-834
3.Abraham AT,Shah SR,Davidson BR. The HaP-Tl Syrian golden hamster pancreatic cancer model:cell implantation is better than tissue implantation. Pancreas,2004, 29 (4): 3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