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貧血(anemia)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這個正常值可因不同的性別、年齡、生活地區(qū)海拔高度的不同以及生理性血漿容量的變化而有所差異。由于紅細胞容量測定較復雜,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emoglobin,HGB)濃度來代替。根據(jù)發(fā)病機制貧血動物模型可分為缺鐵性貧血動物模型、溶血性貧血動物模型、失血性貧血動物模型、復合性貧血動物模型和再生障礙性貧血動物模型。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缺鐵導致紅細胞生成減少引起的貧血。IDA是最常見的貧血,其發(fā)病率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嬰幼兒和育齡婦女中明顯增高。
部分造模方法
使用動物:大鼠
【造模機制】:
通過低鐵飼料的喂養(yǎng)和輔以定期少量放血來誘發(fā)對鐵的攝取不足,從而導致動物缺鐵性貧血。
【造模方法】:
選用4周齡Sprague-Dawley大鼠,雌雄不限,體重(70±10) g,HGB≥30g/L。低鐵飼料一般采用美國公職分析化學工作者學會(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推薦的低鐵飼料配方配制動物飼料。采用EDTA浸泡處理以去除飼料中的鐵,飼料中的含鐵量是誘導Sprague-Dawley大鼠形成缺鐵性貧血模型的關(guān)鍵。喂飼動物2周后可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表現(xiàn),輔助少量多次放血法可以加速貧血的形成,輔以尾靜脈放血1-2ml,2次/周。放血大約持續(xù)8周,當缺鐵性貧血組動物血紅蛋白含量值<60g/L,此時停止放血,觀察2周,血紅蛋白含量值仍呈繼續(xù)下降趨勢,于第10周處死動物。造模前后定期觀察血紅蛋白含量值、紅細胞計數(shù)、血細胞比容;并測定血清鐵、血清鐵蛋白、運鐵蛋白飽和度、總鐵結(jié)合力等指標。
【模型特點】:
造模2周后,可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表現(xiàn),造模8周后出現(xiàn)嚴重缺鐵性貧血表現(xiàn)。模型指標:①HGB≤100g/L;②血象:紅細胞體積較正常紅細胞偏小,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區(qū)擴大,紅細胞平均體積減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降低;③血清鐵降低,常<10µmol/L,血清總鐵結(jié)合力增高,常>60µmol/L。
【模型的評估和應(yīng)用】:
該模型方法簡單,指標明確。造模后血紅蛋白含量值下降,紅細胞計數(shù)下降,測定血清鐵降低、總鐵結(jié)合力升高等。一般用于治療缺鐵性貧血藥物藥效學研究和缺鐵性貧血發(fā)病機制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四旺,施新猷,黃傳貴,等.中藥藥效學研究與評價. 西安陜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5
2.王若永,習佳飛.何麗娟,等.苯肼致小鼠溶血性貧血模型的建立.生物技術(shù)通訊,2010,21(4):544-546
3.孫紀元,王四旺,謝艷華,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動物模型實驗研究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2000, 10(4): 210-212
4.李秀軍.五味子酚對藥物氧化性溶血性貧血模型家兔外周血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影響. 貴州醫(yī)藥,2005, 29 (6):500-503
5.張俊英,崔美芝,李春艷.SD大鼠缺鐵性貧血模型.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2002, 12(5):278
6.施新猷,王四旺,顧為望,等.比較醫(yī)學西安:陜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2
7.黃波,李靜,王小中,等.溶血性貧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實驗評價.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5 (5):703-705
8.魏華英,馬剛,張莉,等.雌性SD大鼠缺鐵性貧血模型的建立.四川動物,2007, 26 (1): 190-191
9.Rivera S,Ganz T. Animal Models of Anerrua of Inflammation. Semin Hematol,2009,46(4):351-357
10.Wong JC,Buchwald M. Disease model:Fanconi anemia.Trends Mol Med,2002,8(3):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