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膀胱癌(urinary bladder cancer)是指膀胱內細胞的惡性過度生長。最常見的過度生長位于膀胱腔內,也就是膀胱的黏膜上皮。人體內,空腔臟器的表面通常由上皮細胞構成。膀胱的黏膜上皮細胞稱作尿路上皮細胞,由它生成的癌就稱作尿路上皮癌,占到了所有膀胱癌的90%~95%,是最常見的一類膀胱癌。其他膀胱癌有鱗狀細胞癌和腺癌。常見的動物模型有誘發(fā)性膀胱癌動物校型、可移植性小鼠膀胱癌原位移植模型。
部分造模方法
使用動物:大鼠
【造模機制】:
基因修飾膀胱癌動物模型根據(jù)基因導入方式可分為顯微注射法、反轉錄病毒感染法和胚胎干細胞法,其中顯微注射法應用較為成熟。將純化目的基因片段顯微注射入受精卵,目的基因隨機整合在小鼠染色體中,并隨胚胎分化分布在每一個體細胞中。
【造模方法】:
1.轉基因方法 研究發(fā)現(xiàn)小鼠Uroplakin Ⅱ基因上游一段3.6kb長的序列能引導癌基因在尿道上皮特異性表達。將該序列與其誘導癌蛋白基因SV40T融合構建出UP Ⅱ-SV40T嵌合基因,轉染小鼠產生在表型及轉化模式上均與人高度相似的移行上皮癌。利用Uroplakin Ⅱ基因促進尿路移行上皮高表達表皮生長因子,發(fā)現(xiàn)表皮生長因子受體mRNA水平高的轉基因鼠出現(xiàn)明顯的移行上皮增殖,并高表達增殖細胞核抗原。進一步發(fā)現(xiàn)表皮生長因子與SV40T聯(lián)合轉基因鼠可以使SV40T誘導的原位上皮癌發(fā)展為高度惡性膀胱腫瘤。由此可知,表皮生長因子有協(xié)同SV40T致癌作用。
2.基因轉染 研究發(fā)現(xiàn)H-ras等致癌基因的轉染可以導致膀胱移行上皮癌變;鈣黏合蛋白S100A4高表達者膀胱腫瘤發(fā)生率高且有轉移傾向;在MY-3L腫瘤原位模型中發(fā)現(xiàn)腫瘤快速增長并侵襲,但未發(fā)現(xiàn)腫瘤的轉移,將誘導S100A4高表達的基因轉染該細胞后發(fā)現(xiàn)明顯的主動脈旁淋巴結和肺的轉移,說明S100A4基因轉染可以優(yōu)化膀胱腫瘤轉移模型;已經證實基因轉染與藥物誘導具有協(xié)同作用,如轉染癌前基因C-Ha-ras小鼠對BBN 誘導膀胱腫瘤更為敏感。
【模型評估和應用】:
動物膀胱癌原位模型正逐漸成熟,應用范圍也擴大到藥物開發(fā)。目前,應用較多的仍然是腫瘤細胞移植膀胱癌模型和化學致癌劑誘導膀胱癌動物模型。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利用基因導入的方式,將目的基因片段顯微注射入受精卵,并隨胚胎分化分布在體細胞中形成的膀胱癌動物模型,是研究膀胱癌發(fā)病機制生物學行為及治療的重要途徑,能更加客觀地反映治療因素對膀胱癌的治療效果,為膀胱癌的各種治療方法應用于臨床提供實驗依據(jù)。
參考文獻:
1.丁鴻,錢立新.大鼠膀胱癌模型建立的實驗研究.實驗動物與比較醫(yī)學,2007,27(1):32-36
2.任明,梁新,劉祿成,等.荷瘤裸鼠膀胱癌原位模型的建立.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 (9):827-828
3.朱德淳,劉祿成,溫都蘇.裸鼠模型在人膀胱癌中的實驗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國際腫瘤學雜志,2011,38(1):70-73
4.崔林,吳瓊,曲珊珊,等.致癌物質誘發(fā)大田鼠浸潤性膀胱癌模型的建立.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11 (6):722-724
5.Domelas CA, Fechine-Jamacaru FV, Albuquerque IL, el al. Angiogenesis inhibition by green propolis and the angiogenic effect of L-lysine on bladder cancer in rats.Acta Cir Bras,2012, 27 (8):529-536
6.Melquist JJ,Kacka M,Li Y,et al. Conditionally replicating adenovirus-mediatP-d gene therapy in bladder cancer:an ortbotopic in vivo model. Urol Oncol,2006,24(4):36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