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肝纖維化(liver fihrosis)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慢性肝病演變中一個連續(xù)進展的過程,臨床上難以將兩者截然分開。肝纖維化是病理學上的概念,而肝硬化是一種慢性疾病的臨床診斷名稱。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臨床上肝纖維化沒有特定的癥狀和體征,而肝硬化有臨床診斷和輔助檢查的診斷指標,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癥(portal hyperteasion)為主要表現(xiàn),并有多系統(tǒng)受累,晚期常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fā)性感染。肝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必須經過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肝細胞反復炎癥和壞死肝纖維化的形成、生成肝細胞再生結節(jié),形成假小葉,逐漸喪失功能。病理組織學上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殘存肝細胞結節(jié)性再生、結締組織增生與纖維間隔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 肝臟逐漸變形、變硬而發(fā)展為肝硬化。理想的肝硬化動物模型應具有人類肝硬化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病理改變呈階段性進展,且造模方法簡單、成功率高、重現(xiàn)性好、動物死亡率低等特點。由于肝硬化病因的多樣性、動物和人的種屬差異等,盡管國內外學者已經建立了一些比較成熟的肝硬化動物模型,包括化學性、酒精性、免疫性、膽汁淤積性和血吸蟲性等肝硬化模型,但每種模型的致病因素不同,產生肝硬化的具體機制、穩(wěn)定性、重復性以及與人患病過程相似程度等也都不盡相同,迄今仍缺乏理想的肝硬化動物模型。
部分造模方法
使用動物:小鼠
【造模機制】:
通過基因修飾使肝細胞增殖與凋亡、肝星狀細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細胞外膠原合成與沉積異常。
【模型特點】:
TGF-β1轉基因小鼠在肝臟特異性地過表達TGF-β1,啟動HSC的活化,促進細胞外基質的合成,導致肝纖維化的發(fā)生。PDGF轉基因小鼠肝臟內過量PDGF能夠上調TGF-β1促進HSC活化,并引起細胞外膠原異常沉積。肝臟特異性Bcl-xL敲除(Bcl-xL-/-)小鼠會引起肝細胞的待續(xù)凋亡,產生肝纖維化。磷脂轉運體B4敲除(Abcb4-/-即Mdr2-/-)小鼠會因膽汁內缺乏磷脂,引起肝管和膽管的非毒素性損傷,導致慢性膽管炎和膽汁性肝硬化。
【模型評估和應用】:
基因修飾小鼠為研究肝纖維化、肝硬化的發(fā)展過程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每種動物的表型究竟代表了肝纖維化、肝硬化的何種因素及各種基因型間的聯(lián)系還不明確。
參考文獻:
1.孫敬方.動物實驗方法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
2.施新猷.現(xiàn)代醫(yī)學實驗動物學.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0
3.郭花,薛揮.肝硬化動物模型研究進展. 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06, 16 (8):499-501
4.Hayashi H, Sakai T. Animal models for the study ofliver fibrosis: new insights from knockout mouse models.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11, 300 (5): G729-738
5.Liu Y, Meyer C, Xu C, et al. Animal models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13, 304 (5):G449-468